10、寅将军:《西游记》中称之“寅将军”。寅将军本是一只虎精,因唐僧急于取经,起早赶路,落入了寅将军的陷阱,两个仆从,被寅将军、熊山君、特处士吃了,多亏太白金星搭救,唐僧才逃离虎穴。后也以寅将军为老虎的别称。
11、封使君:南朝梁任昉《述异记》上记载:汉朝宣城太守封邵,忽然间变成老虎,吃当郡的郡民,只要称呼它封使君,就会由此离开而不再回来。所以当时的俗话说:“无作封使君,生不治民死食民。”
12、李耳:《法言》上说:在古代河南、河北一带,当地的居民都称虎为“李父”。而在江西、湖广以及安徽一带则称其为“李耳”。李耳即老子,道教的太上老君,据说老子的生日适值虎年或虎日。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则说:“李耳”当作“狸儿”,“狸”是猫一类的动物,俗称野猫。虎与猫同科,且形状相似,所以至今南方一些地方仍把老虎叫“老猫”。
13、老饕:韦庄《小将张彦射虎歌》:“老饕已毙众雏恐,童稚揶揄皆自勇。”
14、於菟:《左传·宣公四年》记载:起初,若敖在郑国娶妻,生了斗伯比。若敖死后,斗伯比跟着母亲来到鄙国,后来他和鄙子的女儿私通,生了子文。鄙夫人让人把子文丢在云萝泽里。有老虎给他喂奶。鄙子打猎,看到这场面,害怕而回来。夫人把女儿私生子的情况告诉鄙子,鄙子收养了子文。楚国人把奶叫做“谷”,把老虎叫做於菟,所以就把这个孩子叫做斗谷於菟。也有人叫“乌菟”,左思在《吴都赋》上说:“乌菟的族类,都是和长有甲皮的犀牛同类。”所说的乌菟便是指老虎而言的。
15、老牙:李鼎超《陇右方言.释动物》:“‘老牙’即‘老虞’。‘老虞’者犹言‘老虎’也。”
16、伏猛:苏轼《送程之邵签判赴阙》:“林深伏猛在,岸改潜珍移。”赵夔注:“伏猛以言虎,潜珍以言龙。”
17、斑子、黄斑
《聊斋志异》也有一篇写老虎为母治病请医生的精彩篇章,蒲松龄别具匠心地称两虎为二班:班爪和班牙。这是有根据的,民间给老虎起的别名里面与班、斑有关的不少,像斑子、黄班、黄斑、斑寅将军等,想来人们对老虎的黄色斑纹印象最为深刻。唐戴孚《广异记·巴人》中有详细的记述:“老人乃登山呼‘斑子’,倏而有虎数头,相继而至”。由于虎的斑纹是以黄色为主的,故明高启又在《同谢国史游钟山逢铁冠先生》一文中称它为“黄斑”,他是这样写的,“铁冠先生有道者,往往人见骑黄斑”,此处黄斑指的就是虎。
18、十八姨
《录异记》上说:嘉陵江侧住有一妇人,年龄在五十岁以上,自称作十八姨,常常到附近居民家中,也不用饮食,总是教悔告知人们要佬好事,“假如做了坏事,我合要命令猫儿们三五只来检查你们。”话一说完便离去,有时即地便不见踪迹,人们之中有知道她是老虎所化身的,都非常敬畏惧怕她。
虎的早起别名可见于带有深化色彩的《山海经》中。如《中山经》中的人面虎“马腹”,其状如人面虎身,其音如婴儿。《海内西经》中的九头虎“开明兽”,身大类虎而九首,皆人面。《海内北经》中的千里虎“名曰驺吾,乘之日行千里”,案曰:是谓驺虞。这些称呼都带有人的幻想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